伊斯兰世界观

 伊斯兰世界观0%

 伊斯兰世界观 作者:
制作团队: 教义学
页: 1

 伊斯兰世界观

作者: 穆塔赫里 著
制作团队:

页: 1
访问: 8569
下载: 161

补充说明:

书籍内搜索
  • 开始
  • 前一个
  • 1 /
  • 下一个
  • 结束
  •  
  • 访问: 8569 / 下载: 161
大小 大小 大小
 伊斯兰世界观

伊斯兰世界观

作者:
中国的
伊斯兰世界观
 



穆塔赫里 著

世界观   任何哲学体系无论愿意与否都对宇宙有自己的信仰、观点、解释和分析。人们对宇宙的根本看法和认识被称之为“世界观”,因此世界观又是人们思想的充分体现。

任何宗教或哲学都建立在自己的世界观上,哲学或宗教体系所追求的目的,以及号召人们所信仰的和为人们确定的生活方式与规定的一些法律等等,都是这一体系所具有的世界观的必然产物。

过去的哲学家们把哲学〔哲理〕划分为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理论哲学研究的是存在和存在的形式,而实践哲学则研究生活的道路和方式。

哲学所研究的内容,规定了人的生活道路和方式(换言之,实践是理论的产物〕。

认识世界与感觉世界的区别 我们绝不可以将世界观,即对世界的认识与对世界的感觉相混淆。世界观指的是人们对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认识,与人的“认识”有关,认识属于人独具的特性;感觉则是人和其它动物所共有的,因此,认识世界(世界观)是人的特性,与人的理性有着直接的关系。

许多动物从对世界的感觉方面来说比人强得多,有许多动物具有人所不具有的感官,比如说,有些飞禽具有象雷达的感官;也有些动物虽然具有与人同样的感官,但比人的感官强过数倍,比如鹰的眼睛、狗或蚂蚁的嗅觉、老鼠的听觉都比人强得多。然而人比所有动物优越的一点是能够认识世界。也就是说,人能够更深一层去认识世界,动物只能感觉世界,而人除感觉世界外还对世界进行分析和认识。

那么认识是什么呢?感觉与认识有什么联系?除感官外还有那些因素对人的认识起着作用?这些因素又是怎样进入人的思维中? 鉴别正确与不正确的认识的标准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都要作专门的论述,在这本小册子中我们不能一一加以论述。总而言之,感觉不是认识,比如说一场电影或一场戏大家都一样的观看,然而只有少数人能够作出解释,并且其解释也各有不同。

世界观的种类 世界观,换言之人对世界的认识和分析,总的来说有三种,也就是说人们从三个源泉来认识和分析世界。这三个源泉是:科学、哲学和宗教,因此也就产生三种世界观:科学世界观、哲学世界观和宗教世界观。

科学世界观 现在让我们看看科学是怎样分析和认识世界的。科学是建立在两个基础上:假设和试验。一个科学家在揭示和解释一现象时,首先要进行一些假设,然后再将这一假设放到试验室里进行试验,如果试验结果证实了假设的正确性,那么这一假设就成了科学原理,只要没有其它更全面的假设和更为先进的试验来否认这一假设的正确性,这一假设就一直具有科学价值,但一旦有其它更为先进和全面的试验出现,并否认了这一假设,那么这一假设便失去了自己的科学价值。

科学就是用这种方法来揭示事物的因果关系的。

建立在试验基础上的科学,具有许多优越性,同时也有许多弊端,其最大的优越性就是精确。科学可以告诉人们许多“个体”存在的详细情况,它可以就一个树叶写下长篇论文。人们可以利用科学认识到某一事物的特殊规律,并对这一事物进行控制。工业和技术就是通过这一方式得到发展的。

科学尽管精确和具体,能够正确地认识某些事物,然而科学始终受到试验的限制,也就是说,科学只能在试验的范围内进行认识和分析。但是,难道宇宙间所有存在物都可以放到试验室里进行试验吗?比如说科学在追踪事物的因果时,只能追溯到某一个阶段,之后的便不知道了。科学就象漆黑夜晚中的一束光,只能照亮有限的空间。

人们通过科学试验认识到宇宙的开始和终结吗?还是在这一问题上不由自主地依赖于哲学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在科学的眼光中,世界是一部头尾掉落的书,其开始和终结都不知道。这是由于科学世界观只认识具体的事物,而对整体的事物则一无所知。科学教我们认识宇宙的某一“肢体”,而不是教我们认识宇宙的整个形象。科学世界观就象瞎子抹象一样,当抹到大象的耳朵就说大象象一把大扇;当抹到脚时,就认为大象象一根柱子;当抹到脊背时,就说大象象一张床。

科学世界观存在的另一缺点是:科学对世界的认识和解释是不稳定的,变化无常的。因此在科学的世界观中,世界千变万化,这主要是由于科学离不开假设和试验,其根基不是建立在“显而易见的原则”的基础之上。假设与试验的价值是短暂的,因此,科学世界观是动摇的,不稳固的,不能成为信仰的基础,因为信仰的基础必须是坚固和不动摇的,甚至是永恒的。

由于科学世界观建立在假设和试验的基础之上,因此不能回答作为一个世界观必须对宇宙做出解答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比如世界从何处来?到何处去?人在宇宙间的地位是什么?宇宙从时间方面来说是有始有终,还是无始无终?从空间的角度来说是无限的还是有限的?宇宙从整体来说是真理还是虚伪?是善还是恶?世界的规律是永恒的?还是宇宙间就没有永恒的规律?宇宙的整体是有生命、有感觉的?还是一个没有生命、没有感觉的“死物”?人类的存在是偶然的吗?宇宙间的一切会消失吗?消失后还会复活吗?复活已消失了的事物是可能的事,还是不可能的事?历史能重演吗?是单一统制世界还是“多”统制世界?世界可以分为物质和非物质吗?物质只是整体世界中的一部分,还是整个世界都是物质的?世界是受到一个万能的主宰引导,还是盲无目的的运行?宇宙能对人所做的好事与坏事作出赏罚的反应吗?人在死后会复生吗?

科学在回答上述这些问题时只能说不知道,因为上述这些问题不能在实验室里进行试验,科学只能对有限的具体事物作出回答,至于对世界的整体形象则无能为力。在此用一个例子来加以阐述。

比如说,一个人有可能对某市的某一地区比较了解,比如说对一个城市的南部了解得很清楚,能够背记下所有的街道和小巷,甚至知道该地区所有房屋的位置。他可以如此地一个区一个区地去认这个城市,然后把每一个区的信息收集起来。这些信息对具体了解这个城市完全足够了,但是他是否从每一个角度都对这个城市有充分的认识吗?通过这一方法能否描绘出这个城市的整体形象吗?这个城市是圆形,还是方形,还是象树叶形?市区之间是怎样连接在一起的?这个城市从总体上说是美丽的还是丑陋的?这些问题通过上述方式是不能作出回答的,如果想知道这个城市的整体形象,要知道它美丽还是不美丽,那么我们必须乘坐飞机从高空来观看这一城市的整体面貌。

因此,科学只能对世界观中最具体的问题作出回答,然而对世界的整体则显得无能为力。此外,科学世界观只具有实践和艺术的价值,不具有理论价值。而人的意识形态和世界观所依赖的是理论而不是实践。科学理论主要阐述的是世界的本质,实践的价值是不论其观点是否符合事实,只论是否能给人类带来利益。当今的工业与技术是科学实践的最好体现。当今世界的科学已经超越了实践与艺术的价值,但从理论价值方面来说则在走下坡路。有许多人以为,科学的发展能够使人的内心明亮,信仰坚定,能够让人认识到事物的真相,随着科学的发展其实践也在进步,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

因此人的意识形态需要这样的一个世界观:首先能回答与世界整体(非具体)有关的和能认识世界的基本的问题。第二,给予人类的认识是可靠的和永久性的,而不是暂时和瞬间即逝的。第三,要具有理论价值,并符合客观事实,不能只具有实践价值。科学世界观根本不具有上述这三个条件,因此科学世界观是不可取的。

哲学世界观 尽管哲学世界观没有科学世界观那样精确和具体,但是它却依赖一系列的“原理”,这些原理首先是显而易见,无可否认的事实,并与推理和论证循序渐进。其次哲学原理比较广,因为其研究对象是“存在”,因此是稳固的,不象科学世界观那样动摇,也没有科学世界观那样的局限。

哲学世界观能够对意识形态所依赖的问题做出回答,哲学思想能够确定世界的整体形象。

科学世界观与哲学世界观都是实践的前提,但是以两种不同的形式。科学世界观作为实践的前提能给予人类改造、控制和利用自然的力量,而哲学世界观作为实践的前提,能够确定人生的道路。哲学世界观能够使人认识世界和面对世界,能确定人在世界上的“地位”,能给予人类思想,也能改变人的思想,能赋予人生于意义,也能让人感到生活无乐趣。因此科学不能给予人一种建立在意识形态之上的世界观,而哲学却能做到。

宗教世界观 哲学世界观能就存在和世界作出总的论述,鉴于此,宗教世界观也可以说成是哲学世界观中的一种。宗教世界观与哲学世界观从某种角度来说是统一的,而不象科学世界观与哲学世界观没有任何统一的方面。但是从认识的起源来看,宗教对世界的认识与哲学对世界的认识迥然不同。

一些宗教,如伊斯兰教的世界观中含有哲学的色彩,也就是说,伊斯兰教的世界观是利用理性推理和证据来论证一些命题的,因此伊斯兰教的世界观本身就是一种理性和哲学世界观。

宗教世界观除哲学世界观所具有的优点(稳定、永久和统摄)外,还具有许多哲学与科学世界观所不具有的特性,即宗教世界观的原理具有神圣性。

鉴于此,一种意识形态,或一种思想体系,如果想得到更多的人信仰,那么不仅其原理必须永恒和不动摇外,而且还要具有一定的神圣性。因此,世界观要想建立在思想和信仰的基础之上,就必然要含有宗教色彩。

综合上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只具有广泛的哲学思想和宗教的神圣性的世界观才是永恒不变的世界观,才是正确的世界观。

正确世界观的标准 正确的世界观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一、稳定和利用理性推理。换言之,要得到理性和逻辑的维护,也就是说要符合理性和逻辑。二、能使生活充满意义,能排除生活中的无益和迷信的思想。三、能够使人对生活充满希望和热情。四、赋予人一种神圣的追求目标。五、能使人具有责任感。

符合逻辑的世界观为人的理性接受这一世界观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这样的世界观是受到人们的欢迎的,因为它能排除人生中的所有障碍。

正确的世界观能赋予人类精神、力量和热情。神圣的世界观能使人为其目标而奋斗和献身。如果一个世界观没有神圣的目标,也不能使人为之而献身,那么这一世界观是没有实用价值的。

使人们产生责任感的世界观,能使他在社会中认真地肩负起自己的责任。

认主独一的世界观 上面正确世界观所必备的条件完全可以在伊斯兰教的认主独一世界观中看到。世界上也只有伊斯兰教的认主独一世界观才具有上述正确世界观的标准。

认主独一世界观认为,世界是明哲、全能和独一的安拉创造的,宇宙的规律建立在善和仁慈之上,宇宙间的存在物都在朝着自己的完美方向发展。认主独一世界观还认为宇宙围绕着一个轴心转,并认为“宇宙间的一切全归安拉所有。”,“一切都要回到安拉那里去。”宇宙间一切存在物都在有规律有秩序地朝着一个方向发展,围着一个轴心转。任何事物的创造都不是游戏,而是有目的的。宇宙被一个规律所统治,这一规律被称之为“安拉的规律”。人在万物中是最高尚、最尊贵的存在物,且负有自己的重要使命,人类要完美自身和改善社会。世界是人类的学校。安拉根据人的努力而给予报偿。

认主独一世界观符合逻辑和推理,世间任何存在物无论大小都是论证安拉存在的最好证据,每一个树叶都是论述安拉知识的书籍。

认主独一世界观赋予生活于意义、精神和目的。并认为人每时每刻都在朝着完美的方向发展。

认主独一世界观是积极的,是有吸引力的,它能够赋予人类生机和活力,它使人类具有崇高和神圣的目标,它能让人为真理而奋斗和献身。

认主独一世界观是唯一能够在人们中间产生责任感的世界观,也是唯一把人类从迷信思想的深渊中拯救出来的世界观。

伊斯兰教的世界观 伊斯兰教的世界观本身就是认主独一世界观,在伊斯兰教中特别强调认主独一,伊斯兰教认为,安拉无似象,不能用任何事物比喻安拉;安拉无求,宇宙间的一切有求于安拉;安拉洞察万物,全能于万物,安拉无所不在,宇宙间的一切针对安拉来说毫无区别(都是安拉的造物)。我们无论朝向何方,都是朝着安拉,《古兰经》说:“东方和西方都是安拉的;无论你们转向哪方,那里就是安拉的方向。”(古兰:٢:١١٥),安拉知道我们表里的一切,“我确已创造人,我知道他心中的妄想;我比他的命脉还近于他。”(古兰:٥٠:١٦)。安拉是完美无暇的,他有许多美好的名称。我们用肉眼看不见安拉,但他却随时在观察着我们,“ 众目不能见他,他却能见众目。”(古兰:٦:١٠٣)

伊斯兰教的认主独一世界观认为:宇宙是独一安拉创造的,宇宙在安拉的维护下才得以存在,离开安拉的维护宇宙即刻消失。世界的创造并非虚伪或儿戏,安拉创造人类是有目的的,宇宙间任何事物的创造都有其深奥的哲理和利益。存在的规律是至善至美的,世界凭着真理和公正才得以生存。宇宙规律建立在因果关系之上,任何事物都有它自身的因,安拉的前定实际上就是统治世界的因果关系。

安拉在宇宙间创造了规律,安拉的规律绝不会变更,万物都在循着这一规律向前发展。世界的好坏与善恶与人类的行为有直接的关系,不要认为人所做的善恶只在后世得到赏罚,而是在今世也会得到报应。世界只是人类的客栈,人类最终要离开这个世界。

安拉的前定控制着宇宙万物,安拉前定人类有自由和选择的权力,人类自己主宰着自己的命运,人类要对自己的一言一行负责。人的本质是高尚和尊贵的,适合作安拉在大地上的代治者。今生与后世有着直接的联系,它两的关系正如种植与收获的关系,在今世种什么后世就收获什么,也象婴儿与年迈的关系,年迈时期是从婴儿时期过渡而来的。

伊斯兰教是一个真理的宗教,伊斯兰一词有屈服和顺从的意思,也就是说,一个人加入伊斯兰教成为穆斯林的第一个条件就是屈服和顺从真理,任何固执、歧视、盲目和鲁莽等等都是违背追求真理的原则的,同时受到了伊斯兰教的批评和摈弃。伊斯兰教认为,如果一个追求真理的人,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中,不报有任何偏见和私心,那么即便是没有追求到真理也会得到安拉的报酬,又若一个固执的人,即便认识了真理,他的认识对他也没有任何价值。一个真正的穆斯林无论男女都要凭着伊斯兰教的求知精神,无论真理在哪里,即便是在世界最遥远的地方也当去求之,在学习和求知的道路上绝不能固执。真正的穆斯林在寻求真理的道路上不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也不仅仅向某些人求知,因为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说:“求知对每一个穆斯林是天命。”还说:“无论知识在哪里,即便是在多神教徒的手中,也当去求之。”又说:“你们当求知,哪怕是远在中国。”,“求知从摇篮到坟墓。”

盲目地跟随自己的祖先信仰的宗教,不是对真理的屈服和顺从,这只会远离真理,误入迷途,因此受到了伊斯兰教的谴责。

安拉是绝对存在的,是万物的起源 人类是追求真理的存在物,人一生下来就开始寻找母亲的奶头,这也可以说是对事实的一种追求。人渐渐长大后,随着自己的理智和身心的发展,便在自己与其它物之间进行区分,把事物当作离开自己的外在存在物。其实人与事物之间的关系只是一系列的思想而已,人们把思维作为认识事物和与客体建立关系的工具,因此客体不是思维的产物。

人类通过自己的感觉所认识到的这些事物的总和被称之为世界,世界具有以下的一些特征:

一、局限性

我们所感觉到和看到的事物,小到原子,大到天体都是有限的,也就是说受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离开空间和时间它们就不复存在。

  一些事物占据的空间较大,历时的时间较长,而另一些事物则占据的空间非常小,历时的时间也非常短,但无论如何都受到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二、变化无常

宇宙间的存在物在不断的变化,没有一样事物不在变化之中,世间的一切要么在成长和完善,要么在消失和灭亡。事物的发展都遵循着“给予与吸取”的规律,也就是说包括人在内的一切事物要么从其它事物中吸取有利益自己的东西,而使之变为己有,要么把自己的东西给予它物,要么二者同时进行,这一特性统摄宇宙一切。

三、依赖性

宇宙所具有的另一特性是依赖性,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依赖于其它一个或多个事物而存在,如果它所依赖的那物不存在,它也就不存在了。因此当我们细致观察宇宙万物的存在,我们会发现,没有任何事物是绝对独立、不依赖于其它任何物而存在的,所有的事物都是相互依赖而存,互不相离。

四、需求

宇宙的另一特征是需求,这是由于它的依赖性,那么事物究竟需求什么呢?事物需求他所依赖的事物,因此宇宙间的一切存在物都是相互需求的。我们绝对找不到不需求它物的事物,也找不到所有的事物都灭亡只有它存在的事物。因此需求是宇宙间存在物的另一特征。

五、相对性

宇宙间的所有存在物,无论是从其本质的角度来看还是从其完美方面来看,都是相对的。比如我们说某一事物是多么的伟大,多么的强盛,多么的美丽等等,其实我们是与其它事物作了比较之后才作出上述判断的。如果我们说太阳大,意思是说太阳比地球、月亮和太阳系中的其它星辰大,然而如果我们把太阳与整个宇宙作比较,它就显得太小了。如果我们说某人或某一个动物的力量非常大,其实是针对比他们力量小的人或动物而言。美丽、知识、力量、品德甚至是其存在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人的理智和思维不象其感觉,只局限于事物的表面,而是可以深入“存在”的内部。理性告诉我们所有“存在”不可能只局限在这些有限、变更和相对的事物之中,肯定还有一个超出这些物质属性的存在物存在,他是无限的,是永恒的,是不会变更的,是无求的,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依赖于他,他就是创造这个世界的安拉。

《古兰经》用维护万物、无求、永恒等属性来描述安拉,也就是说宇宙需要一个绝对独立、绝对无求的存在者来使之有。这一存在是万物的依赖所,是有限、相对和需求的宇宙的维护者。他是无求的,所有事物有求于他,他是完美无暇、永恒不灭的,除他之外,所有事物都是“空”的,需要他来使之“实在”。

《古兰经》把宇宙间的这些可以感知的事物称之为安拉的迹象,也就是说宇宙间的任何物都证明有一个万能、全知的主宰存在。《古兰经》认为,宇宙象一部书,其作者是万能的、全知的、明哲的安拉。这本书中的每一行甚至每一个句子,都说明了其作者的知识和能力的无限。《古兰经》还认为,对事物认识得越深,对安拉的能力、知识和仁慈知道得就越多。

自然科学,一方面是在认识和了解自然,而另一方面则是在认识安拉。对此《古兰经》说:“天地的创造,昼夜的轮流,利人航海的船舶,安拉从云中降下雨水,借它而使已死的大地复生,并在大地上散布各种动物,与风向的改变,天地间受制的云,对于能了解的人看来,此中确有许多迹象。”

安拉在这节经文中要求人们对安拉的造物、航海的船舶,以及船舶给人类带来的经济利益、气候的变化、雨水的下降等等进行思考和认真的观察,便能从中认识到万能安拉的存在。

安拉的德性 《古兰经》说,安拉具有所有完美的德性,“他有许多极美的称号。”(古兰:٥٩:٢٤)“天地间最高的典型,只属于他,他是万能的,至睿的。”(古兰٣٠:٢٧)安拉是永活的,全能的,全知的,仁慈的,是引导者,创造者,是明哲的,至赦的,公正的。总之他具有一切完美的德性。

此外安拉不是实体,不是组合体,不会消失,不是无能的,不是被迫而创造万物,也不是欺压者。

上述两种德性,前者为安拉所具有的完美德性,也被称之为“肯定的德性”;后者是残缺的德性,是安拉所不具有的,被称之为“否定的德性”。

我们用安拉的美称来赞颂他。我们赞安拉超绝万物,就是否认安拉具有残缺的德行。无论我们赞颂他,还是赞他超绝,都能使我们的精神得到升华。

安拉的独一 安拉是独一的,没有似象,没有匹敌。事实上安拉不可能有似象,若有似象,就意味着有两个或多个主宰存在。两个或多个是属于有限事物的特征,对无限和绝对的安拉来说,“多”是无意义的。比如说,我们可以有一个或多个孩子,可以有一个或多个朋友,因为孩子和朋友都象我们自身一样是有限的存在物,凡是有限的存在物都可以有似象的,换句话说是可以有多个的。无限的存在者安拉不可能有多个。

物质世界是安拉所创造的,根本不是绝对的存在物,更不是独立的存在物。

安拉是无限的,是绝对的,他周知宇宙间的一切,他无所不在,他比我们的脖颈还要近得多。他绝对没有似象,甚至假设他有似象也是不可能的。

此外我们到处可以见到安拉创造万物的哲理,同时我们也看到世界是那么的和谐,世界只有一个规律,这本身就证明宇宙来自一个主宰,而非来自两个或多个主宰。

如果有两个或多个主宰,共同创造和掌管这个世界,那么,每一样事物在同一个时间内有两个存在,因为它是来自两个主宰,若是这样,任何事物都不会产生。对此《古兰经》说:“除安拉外,若天地间还有许多神明,那么天地必定破坏了。”(古兰:٢١:٢٢)

崇拜 当我们认识到安拉是独一的主宰,是完美无暇的,他不具有任何残缺的德性,同时我们也知道安拉创造了宇宙,并掌管着宇宙,那么我们所作出的反应就是崇拜安拉。

崇拜是人与安拉的一种特殊关系,是人对安拉的赞颂和感谢的表示,人类只能崇拜安拉,不能崇拜除安拉之外的任何物,《古兰经》特别强调只崇拜独一的安拉,任何罪恶再也没有比崇拜安拉之外的人或物这一罪恶更大了。

现在让我们来看一下要怎样崇拜安拉:

一、崇拜的定义

在对崇拜下定义之前,我们先讲两个问题:

١、崇拜分为言语方面和行为方面两种。言语方面的崇拜指的是用语言赞颂安拉,在礼拜中所念的开端章、“苏勒”和鞠躬叩头时念的赞词,以及朝觐中所念的“主啊!我们响应了你的号召”等都是言语方面的崇拜;礼拜中的站立、鞠躬、叩头,以及朝觐中的驻“阿拉法特”和“米纳”山是属于行为方面的崇拜。一般来说许多崇拜功课既包含言语方面的,也包含行动方面的,比如礼拜和朝觐等。

٢、人的行为分两种

人的行为一般来说,不具有象征性,只仅仅为了从这一行为中得到其自然的利益。比如一个农民从事一系列的农活,只是为了得到农活所带来的自然利益,除此之外不具有任何象征性。学生从家中朝着学校的方向走,其目的就是到达学校,其中马有任何象征性。

当然也有一些行为象征着某些目的,或者是某种感情的表现,比如我们点头表示同意,弯腰表示对别人的尊敬。

人的大部分工作和行为属于前者,后者甚少。

在知道上述两点之后,我们说崇拜无论是言语方面的还是行动方面的都是有意义的行为。人们用言语赞颂万能的安拉,或用鞠躬叩头等行为来表示对安拉的崇拜,这就是崇拜的定义。

崇拜的精神 在言语方面或行为方面对安拉的崇拜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١、用安拉所具有的一些美好的德性来赞颂安拉,这些德性是绝对完美的,比如绝对的知识,绝对的能力和绝对的意志。完美、知识、能力和意志的绝对指的是安拉不受到任何限制,也不有求于他物。

٢、赞颂安拉超绝万物。即否认安拉具有残缺的德性。有限、无知、无能、吝啬和欺压等都是残缺的德性。

٣、感谢安拉的施恩。宇宙间所有的恩惠都来自于独一的安拉。

٤、毫无条件地服从安拉的一切命令,我们面对安拉的命令只有屈服和顺从。

٥、在上述四项中不举伴安拉,也就是说,除安拉之外没有绝对的完美;除安拉之外没有任何事物是完美无暇的;除安拉外任何人或物都不是真正的施恩者;除安拉外,任何人或物都不应受崇拜,也不能绝对服从他。服从先知、伊玛目、伊斯兰的教法官、父母或者老师,指的是取得他们的喜悦,否则是不允许的。

上述这些行为,只能针对安拉,而不能针对除安拉之外的任何人或物。

认主独一的等级 认安拉的独一有许多等级,其反面即以物配主也有一些等级。必须遵从认主独一的所有等级之后,才算是真正的信士。认主独一分以下几个等级:

一、安拉本体独一

安拉的本体是独一的。对安拉的第一阶段的认识,就是认识安拉是无求的,安拉的本体从任何方面来说都无求于它物,而宇宙间的一切都有求于他,“人们啊!你们才是需求安拉的,安拉确是无求的,确是可颂的。”(古兰:٣٥:١٥)哲学上称之为:“必然存在者”无求于任何物。

此外安拉是万物的创造者,宇宙间的一切皆来自于安拉,而安拉却不来自于任何物,在哲学上被称之为“首因”。

这是人们对安拉的初步认识。

认安拉本体的独一,换句话说就是否认安拉是多数,否认安拉有似象,“任何物不似象他。”(古兰:٤٢:١١)“没有任何物可以做他的匹敌。”(古兰:١١٢:٤)

凡是属于某一“类”的存在,如哈桑属于人“类”(我们肯定可以假设有另一个象哈桑这样的人存在〕都是属于被造物和“可有存在物”的特征,而必然存在者(安拉)不具有这一特点,也就是说安拉不属于某一“类”,因为安拉的本体是独一的。宇宙间的一切都来自于独一的安拉,也将归到独一的安拉那里去,“你说:‘安拉是万物的创造者,他确是独一的,确是万能的。’”(古兰:١٣:١٦)“天地万物都是他的。真的,万事只归安拉。”(古兰:٤٣:٥٣)

安拉与宇宙之间的关系是造物主与被造物的关系,是因与果的关系,而不是灯与灯光的关系,也不是人的感情与人的关系。是的,安拉不离开这个宇宙,安拉与万物同在,但万物不与安拉同存,“无论你们在哪里,他是与你们同在的;他是鉴察你们的行为的。”(古兰:٥٧:٤)安拉不离开世界并不是说,安拉象光,世界似灯,也不是说安拉就象人的感情,世界就象人的躯体。若是这样,安拉就是世界的果,而不是世界是安拉的果,因为灯光来自于灯,而非灯来自于灯光。安拉不离开人和世界,也不是说安拉、世界和人有一个共性,以一个意志、一个灵魂而存在。上述的这一切都是被造物和可有存在物的象征,“超绝哉你的主尊荣的主宰!他是超乎他们的叙述的。”(古兰:٣٧:١٨٠)

二、安拉的德性是独一的

安拉德性独一指的是安拉的德性就是其本体,一切德性都是统一的。安拉本体的独一是否认有多个安拉存在,否认安拉有似象。德性的独一则是否认安拉的组合。安拉的本体具有许多完美的德性,这些德性就是安拉的本体,其中没有任何区别,因为,若本体与德性有区别,或者德性与德性之间有区别都是有限存在物的特征,这一特征针对无限的安拉来说是不可能的。德性的独一与本体的独一都属于伊斯兰教的原理,是人类思想的最高境界。阿里在《辞章之道》中说:“感赞安拉,任何赞颂家,赞颂不了他的伟大,任何善于数的人,数不尽他的施恩,任何人的崇拜都是微不足道的。任何人认识不到他的本体。他的德性是无限的,是不会变更的。对安拉的虔诚就是否认安拉具有(有限的)德性,因为,无论怎样描述安拉,所描述的都不是安拉,安拉也不是所描述的,谁描述安拉,谁就在以物配主。”

上述的这段话,即肯定了安拉的德性,又否定了安拉的德性,也就是说,肯定安拉具有无限的、是其本体的德性,否定安拉具有有限的且非本体的德性,因此安拉的本体与其德性都是独一且统一的。

三、安拉行为的独一

宇宙间的一切(包括其规律和因果关系)都是独一安拉的创造物,产生于安拉的意志。宇宙万物其本质不是独立的,而是依赖于安拉,换言之,安拉是宇宙的维护者,宇宙间的因果关系也不是独立的。因此正如安拉的本体没有匹敌一样,其创造也没有伙伴,任何因,其真正的存在和所起到的影响作用都是来自于安拉,依赖于安拉,任何力量都是安拉赋予的。“没有力量,只凭借安拉的力量,无能为力维有安拉的佑助。”

人类作为安拉的造物,自己是其行为的因,甚至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但这并不意味着人是不依赖安拉的“独立存在物”,而是人借助安拉给予的能力才得以生存和活动的。诚信除安拉之外的任何一存在物具有绝对的独立性,实际上是承认这一物在独立和作用方面与安拉同伴,凡是在作用方面绝对独立,必然会导致其本体也是独立的,这与安拉本体独一的观点相矛盾。

“一切赞颂全归安拉,他不娶妻生育,他没有任何伙伴与他同管宇宙,也不需要任何人的援助,他是至尊的,至尚的。”(《天堂的钥匙》)

四、崇拜的独一

以上所说的三个问题是属于理论认主独一,与人的认识有关。崇拜的独一则是属于实践方面的,与人的行为有关,理论认主独一是在认识方面达到了完美,实践认主独一是人达到完美的动力。理论认主独一是认识独一的安拉,而实践认主独一则是理论认主独一的体现。

在论述实践认主独一之前,就理论认主独一作一提示。理论认主独一(也就是说认识安拉的本体、德性和行为的独一)是可能的事还是不可能的事?假设是可能的事,那么这一认识能给人类带来幸福的生活吗?还是只有实践认主独一对人类有利?

认识安拉的独一是可能的事还是不可能的事在《哲学原理与现实主义的方法》一书中作了详细的论述。至于能否给人带来幸福,则与我们对人和幸福的认识有关。唯物主义关于人和存在的解释,给人类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就连那些信仰安拉的人,也认为神学问题毫无意义,这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思想。穆斯林认为,人的本质不在于肉体,而在于精神,精神是神圣的,是纯洁的,具有认识的能力。因此,理论认主独一不仅是实践认主独一的基础,而且还是人类精神的完美,更进一步说,是认识到了绝对完美的安拉。“良言将为他所知,善行升高人的品级。”

  人的本质和人性体现于对安拉的认识,因为人的认识与人不相离,人的低贱或高尚在于他认识安拉的程度。人只要认识到存在、存在的规律、存在的起源以及存在的根本,其“人性”就在他身上得以充分实现。

在伊斯兰教的观点中,对这一问题没有丝毫的怀疑,即对安拉的认识,除给人和社会带来积极影响外,其本身就是人性追求的最终目标。

现在让我们开始论述实践认主独一。 实践认主独一就是崇拜的独一,换句话说是崇拜独一的安拉。后面我们将要说,在伊斯兰教的观点中,崇拜也是有等级的,其最明显的等级就是在任何崇拜仪式中,只是为了独一的安拉,若是为了除安拉之外的任何人或物,就不是认主独一,也不是穆斯林。伊斯兰教还认为,崇拜不局限于这一等级,而是认为把任何物作为自己的方向、作为自己的最终理想、或者是作为自己的精神朝向,这一切都是崇拜,因此如果一个人把自己的私欲作为奋斗的方向,作为精神的朝向和理想,那么他就是在崇拜自己的私欲。“你告诉我吧,以私欲为其神灵者,你能做他的监护者吗?”(古兰:٢٥:٤٣)

绝对服从和遵循安拉不允许跟随者的命令是属于以物配主,《古兰经》说:“他们舍安拉而把他们的博士、僧侣和麦尔彦之子麦西哈当作主宰。”(古兰:٩:٣١)又说:“你说信奉天经的人们阿!你们来吧,让我们共同遵守一种双方认为公平的信条:我们大家只崇拜安拉,不以任何物配偶他,除安拉外,不以同类为主宰。”(古兰:٣:٦٤)

因此实践认主独一或崇拜的独一就是只顺从安拉的命令,只把安拉作为精神的朝向和奋斗的目标,放弃对其他人的绝对服从。换言之只为安拉而鞠躬,只为安拉而站立,只为安拉而服务,为安拉而生,为安拉而死,正如伊卜拉欣圣人所说:“我确已崇正地转向天地的创造者,我不是以物配主的人。”(古兰:٦:٧٩)“你说:我的礼拜,我的牺牲,我的生活,我的死亡,的确是为安拉--企世界的主。他绝无伙伴,我只奉到这个命令,我是首先顺服的人。”(古兰:٦:١٦٢--١٦٣)

上述这两节经文就是伊卜拉欣圣人的实践认主独一,清真言(万物非主唯有安拉)就是实践认主独一的充分体现,也就是说,只有安拉是最应受崇拜的。

认识安拉 认识到独一的安拉是人在精神方面达到了完美,如果所有的人都认识到了独一的安拉,那么这个社会一定是和谐完美的社会。相反,如果人类没有认识到独一的安拉,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分成若干个我、若干个组织和相互矛盾的阶级,这些个人、组织和阶级只会为自己而着想。那么要怎样才能使人无论是从精神方面还是从社会方面朝着一个方向发展呢?在此有三种观点:唯物主义观点、唯心主义观点和现实主义观点。

一、唯物主义观点

这一观点只仅仅注重物质而不注重精神,他们认为,人无论是从精神方面还是从社会方面都是在分化的,人类的社会是由相互矛盾的阶级组成,人所拥有的一切属于他的私有财产,人正因为拥有私有财产,因此从个人、精神一直到社会都被分成一个一个的个体。而实际上人的本质是一个群体生活的存在物。在原始社会人是以群体也就是说是以“我们”的形式存在的,根本不存在“我”,也感觉不到我,所感觉到的只是“我们”,不认识“个体”的存在,只认识“群体”的存在,那时候的人只为集体生活,而不是为了自己。原始人的生活是共同的,因此他们具有集体主义思想、精神和感情。他们的生活来源是打猎,每人都从森林和大海中猎取自己所需要的食物,他们没有剩余生产。后来人们开始种地,出现了剩余生产,在这种情况下就产生了阶级,一伙人吃而不做,而另一些人则整天劳动,私有制也随之诞生。在私有制(生产来源:水和土地等;生产工具:牛和犁等归一伙所有)诞生后,集体精神就遭到崩溃,而使原来统一的社会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坐享其成,而另一部分则为之劳累,原来以“我们”的形式生活的社会,现在则以“我”的形式生活。自出现私有财产之后,人类就抛弃了原先所具有的集体思想和感情,换句话说人类抛弃了自己的本质,原先感觉到的是人,而现在感觉到的则是自己的财产。

只有铲除私有制,才能返回到原先的统一的道德、健全的精神和和谐的社会之中。

私有制使统一的人类变成了多数,使统一的社会变成了分裂,正如毛拉韦在自己的诗歌所比喻的那样,“一道光被分成了许多光,并产生了影子。”当然毛拉韦的诗歌是用神秘主义思想来阐述这一事实的既:多产生于一,而最终归之于一,但这个例子对唯物主义思想来说也是非常恰当的。

二、唯心主义观点

这一观点认为,人的精神与内在的关系是人的基础,这一观点说:贪爱是统一的障碍物,是群体四分五裂的重要因素,贪爱使个人的精神分散,使社会四分五裂,“人所贪爱之物”是人和社会分散的原因,而不是“人所爱”使事物分散,人被所贪爱的事物分化,而不是事物被人所分化。人所贪爱的事物如钱财、妻子地位等,不是人的精神分散、社会四分五裂的主要因素,而是人的内心和精神对事物的贪爱导致人类社会四分五裂。人的财产并没有使人脱离自身和自己的社会,而是人的内心和精神使他脱离了自身和社会。从道德和社会的角度来看,使“我”分散的不是“我的财产”、“我的妻子”、“我的地位”,而是“我是财产”,“我是妻子”、“我是地位”。为了让“我”变成“我们”没有必要割断所爱之物,而是要割断人之爱。人必须摆脱事物的桎梏,才能返本归原,而不是要让事物摆脱人的桎梏。必须要给人的精神一些自由。让事物摆脱人类有何用处呢?要给人本身一些自由,要使人本身统一,而不是给事物自由。统一人的道德和社会的主要因素是教育,尤其是精神教育,而不是经济。人的精神完美是人的“统一”的因素,而不是消除外界的物质联系。为了使人统一必须给人于意义,而不是把他拥有的物质拿走。人首先是动物,其次才具有人性,动物性是人所原有的,而人性则是通过努力获得的。人只有在信仰和正确的教育的影响下,才能成为“人”。

唯心主义还认为:那些主张物质是导致人类分散或集合的主要因素、物质分散了,人也就分散,物质集中了人也随之集中,人的道德和社会是经济与生产的产物的人是出于对人的本质不了解,并不承认人的理智和意志的力量,这是一种反人道主义的观点。如果人没有受到精神的各种因素的影响,是不会成为人的,而只是一个“动物”,其精神就不能得到统一。

  此外,割断人所爱是不可能的事,比如说,可以割断人对财产的爱,但是绝不能割断人对妻子儿女的爱,在财产方面可以实现共产,但是在妻子和儿女方面也可以实现共产吗?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如果若是可能,为什么那些废除私有财产的国家,还要遵循着“家庭私有制”呢?而不实行“家庭公有制”?即便是可以实现“家庭公有制”,但是地位、名誉、身分等也可以在人们之间平均分配吗?人的肉体和精神的潜能和智慧也可以平均分配吗?这些东西是与人不可分割的,是不可能人人平等的。

三、现实主义观点

  这一观点认为:导致社会四分五裂的原因是人类对事物的贪爱,而不是事物对人的附属,换言之,人往往会成为自己财产的奴隶,而不是财产成为自己的奴隶,因此为了让人们不成为自己财产的奴隶,就必须对人施教,让人的思想产生一次革命。信仰和精神修养在此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一观点还认为:人不是纯物质的,也不是纯精神的,物质与精神就象孪生姊妹一样,同等重要,物质与精神相互作用,人们在努力获取物质享受的同时,也要信仰独一的安拉,崇拜独一的安拉,从而使自己的精神达到最高境界。此外还要消除社会中存在的种族歧视、欺压现象和迷信思想,让所有的人只崇拜独一的安拉,从而建立一个公正的社会。

  伊斯兰教就是这样主张和认为的,自从伊斯兰教诞生的那一天,就在社会中掀起了物质与精神的革命,伊斯兰教并不认为只要消除种族歧视、不义和私有制,这个社会就会自然而然地变得美好,也不认为只重视人的内在的精神教育,而不注意其外在的变化。伊斯兰教在号召人们信仰独一安拉的同时,也号召人们与社会中的不良现象作斗争,从而建立一个统一和谐的社会。《古兰经》说:“你说:‘信奉天经的人啊!你们来吧,让我们来共同遵守一种双方认为公平的信条:我们大家只崇拜安拉不与任何物配他。”这节经文号召人们统一起来,崇拜一个安拉,朝着一个方向。之后《古兰经》又说:“除安拉外,不以同类为主宰。”这节经文告诉我们,人类都是安拉的造物,人人平等,这就消除了奴隶制度和种族歧视。

  在哈里法奥斯曼时期,社会中出现了等级制度,人们对此不满,便将奥斯曼杀害,奥斯曼死后人们要求阿里为哈里法,尽管阿里不愿接受哈里法,但出于宗教职责,而被迫接受了哈里法职务,对此他说:“如果人们不强烈要求我(担任哈里法);如果人们不宣布援助我;如果社会分成两伙人,一伙坐享其成,一伙劳苦饥饿,而安拉不质问学者,那么我一定不接受哈里法。”

  大家都知道,阿里在担起哈里法的重任后,立即做了两件重要的事,他一方面培养人们的道德,教授人们伊斯兰知识,他的演讲词《辞章之道》就是明显的例子。另一方面则努力消除社会中的种族歧视思想。阿里并没有只注重人们的道德教育,而忽视社会的改良,同时也没有只注重社会改良,而放弃对人们的道德教育。而是二者兼顾,同时进行改良,这才是伊斯兰教所要求的。

  伊斯兰教的号召和教育就是要把人培养成为统一的人,把社会变成统一的社会,并消灭社会中的等级制度和压迫人们的暴君。

  伊斯兰社会没有阶级,没有种族歧视,没有压迫和剥削,但并不是人与人之间从各个方面都毫无区别,因为这本身就是一个不公平的社会。种族歧视与“ 各有所异”之间是有区别的,正如世界万物的构造多种多样,它使世界显得更加美好和繁多,然而种族歧视则不是这样。伊斯兰教理想的社会反对种族歧视而不反对各有所异,伊斯兰社会是一个公平合理、人人平等的社会,当然不是消极的平等的社会而是积极的平等的社会。消极平等指的是不论个人所具有的潜在能力,不因人而异,而是盲目的“平均主义”。积极的平等是:为大众创造平等的条件,个人依自己的能力所获得的,归他所有,并消除含糊不清的“优惠”,反对利用自己拥有的势力或权利剥夺他人用汗水获得的财产或其它东西。

  消极的平等正如一个故事所述:相传有一个暴君住在一座山上,凡路过此地的人他都要作为客人招待,在晚上睡觉的时侯,他令手下的人将客人睡在一张特定的床上,如果这位客人的身材刚好与床相等,他就能安宁地睡在床上,如果客人的身材高于床,那么就用锯子将头或脚锯掉,使之与床相等,如果客人身材小于床,那么使劲把脚和头往两端拉,使之与床相等。

  积极的平等正如一位慈爱的教师,一律平等地对待学生,从不偏爱,如果大家回答的问题一样,那么给成一样的分,如果回答问题不一样,那么按照回答的正确性给分。

  伊斯兰的社会很自然不是种族歧视的社会,也不是消极平等的社会,伊斯兰教的口号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

  在种族歧视的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是主人与奴隶、殖民与被殖民的关系,也就是说,吸取他人的血汗,剥夺他人的劳动成果。这种社会在伊斯兰教中是受到谴责的。在伊斯兰社会里,人与人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的关系,大家都是自由的,都在充分利用自己的能力为社会服务,也能从社会中得到自己所应得的报酬。人们都是相互服务的,自己在服务于别人,别人也在为自己服务。很明显,人的能力和智慧各有所异,能力强智慧多的人,所制约的人也就多。比如说,某人在科学领域掌握的知识较丰富,向他学习,听从他的指挥的人也就多,另一个人在艺术方面造诣颇深,那么就会有许多人自愿投入他的手下,听从他的命令。《古兰经》一方面否认社会中的奴隶制,一方面重视人们所具有的不同的能力和特性,并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制约”关系,《古兰经》第43章32节经文说:“难道他们能分配你的主的恩惠吗?我将他们在今世生活中的生计分配给他们,我使他们彼此相差若干级,以便他们层层节制。你的主的恩惠比他们所积蓄的更优美。”

  从这节经文中我们看出,人人都具有自己的优点,人们不是固定的两个等级,一些人享有自然优越条件,而另一些则不享有这一优越,若是这样,那么,一个阶级是绝对的控制者,而另一个阶级则是绝对的服从者。在这节经文中,安拉说:“以便他们层层节制”而没有说:“以便他们控制另一些人”。

  现在让我们来看一下《古兰经》中“节制”或“制约”、“制服”与“被制服”的意思,《古兰经》说:安拉制服了太阳、月亮、白天、黑夜、大海,为达吾德圣人制服了山,为苏莱曼圣人制服了风,为人类制服了天地中的一切,其意思指的是安拉创造天地,就是为了让人类利用。这些经文都是说安拉为人类制服了万物,而不是为万物制服了人类。前面的那节经文则说人类相互制约。

  一些经注学家在注释这节经文时说:“以便他们层层节制”的意思是,人类相互利用来解决自己的需求,也就是说人是相互赖于生存的动物,圣训也说,人是互相解决需求,互相服务的。

  人类相互制约一方面说明人类相互依赖,另一方面也说明人类的社会是一个竞争强烈的社会,而不象其它动物的社会是一种被迫联系的社会,因此人类社会与蜜蜂、蚂蚁的社会迥然不同,在蜜蜂和蚂蚁的社会中,一切都是被迫的,它们的生活没有任何竞争,而人类的社会则是自由的,具有竞争性的社会。

  人类社会是人类前进和走向完美的竞争场所,如果在走向完美的道路上限制人的自由,实际上就是抹杀人的才能。

  在唯物主义观点中,限制内心的自由,给予外在的自由,正如将一只鸟的翅膀切断,这只鸟就不能够飞行。而唯心主义则给予人类内心的自由,但不给予外界的自由,正如在鸟的脚上绑上一个重的东西,尽管它有翅膀,但还是由于脚上的负载而不能飞行。在现实主义观点中的人,尤如一只鸟即不切断它的翅膀,而且还将阻碍它飞行的障碍物一律清除掉,任之自由地在空中翱翔。

  综合我们前面所说的一切,就可以清楚地知道,实践认主独一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指的是只崇拜独一的安拉,放弃对金钱、私欲、地位等一切崇拜。社会的统一指的是,全体崇拜独一的安拉,消灭社会中的暴君、种族歧视和不公正现象。一个人或一个社会,如果达不到这一点,就不可能获得幸福美满的生活。

以物配主的等级   正如认主独一有许多等级,以物配主也分有许多等级,我们通过全面了解以物配主的等级,能够更进一步加深对安拉独一的认识,正如常言说:“要从反面认识事物。”

  历史证明,在安拉的众使者宣扬认主独一的同时,社会中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以物配主的现象。以物配主分为以下等级:

一、多神信仰

  有些民族信仰两个、三个或更多的主宰,这些主宰都是独立永恒的存在,并认为世界是多元化的。产生这一思想的根源何在?是否这一思想反映了当时人们社会的各种现象?比如信仰有两个主宰同时存在的民族,是否是由于当时的社会是两极社会,信仰有三个主宰的人们是否他们的社会是三极社会?也就是说社会的体制是否直接影响到人们的信仰?

  对于这一问题我们已在前面进行了讨论,我们说过,这一观点认为人们的精神和思想,以及社会的法律、哲学甚至宗教和艺术都受到了社会体制的直接影响,尤其受到经济的影响。我们也对这一观点进行了批评,我们认为人的思想、意识形态、人性都是独立的。

当然有时宗教信仰会成为社会体制利用的工具,正如古莱什的多神崇拜思想成了阿拉伯放高利贷的贵族们为了维护自己利益的一种工具,比如当时的艾布苏富杨、艾布·哲赫尔和瓦里德·本·穆甘叶尔等人,他们根本不信仰那些偶像,只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才竭力捍卫多神思想,尤其伊斯兰教出现后严重威胁到了他们放高利贷的利益,他们就加倍地维护和宣扬多神思想。他们把人们的多神信仰作为自己谋求利益的工具,在《古兰经》中也有许多节经文提到了这一问题。但是这一问题并不是“经济是思想和信仰的建设基础”,也不是“思想和信仰是经济与社会的必然产物”。

  有些人认为,任何思想体系都是社会需求的必然产物,而这一社会需求又是经济的必然产物,这一思想是万圣所否认和反对的。因为根据这一观点万圣所宣扬的认主独一的思想也是应社会的需求而产生的,是当时经济需求的必然产物,也就是说,随着生产工具的发展,社会需求也会随之增加,为解决这些社会需求固然产生了一神论思想,万圣也是这一社会和经济需求的必然产物,这就是所谓的经济是思想信仰的基础。这是错误的。

  《古兰经》认为,人的本性是人存在的根本,人的一系列思想和需求产生于人的本性,人的本性需求之一就是信仰。安拉差圣降经就是为了解决人的这一需求,因此认主独一的信仰,其基础是人共有的本性,鉴于此,社会阶级并不是产生信仰和思想的直接原因。如果阶级是思想和信仰的基础,那么,人的思想和信仰直接受到阶级的制约,没有任何自由和选择,若是这样,不应诅咒一切“法老”,那些反对法老的人也值不得赞扬。因为人只有在自己的思想和信仰有选择和自由权的时侯,所做出的事才具有褒贬的价值。如果人的思想和信仰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对之褒贬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比如黑人的皮肤黑和白人的皮肤白,我们不能对之加以褒贬,因为肤色非人的意欲。此外我们知道人不是生来就受到阶级思想的约束的,他完全可以起来消灭阶级,正如穆萨圣人在法老的手中长大,但起来反对法老,这本身就证明人的思想和信仰的基础是人的本性,而不是经济,也不是社会阶级。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物质条件对人的思想没有产生任何影响,二者都是独立互不干涉的。在这里我们所指的意思是否认一个是另一个的基础。《古兰经》中也指出思想与物质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古兰经》说:“人们看到自己无求时便变成悖逆的。”

这节经文告诉我们,物质有时对人的信仰能产生直接影响,人往往在富足无求的时候,便高傲自大,忘记了对安拉的信仰。《古兰经》还讲述了这一事实:在人类历史上,往往是那些有钱和过着奢侈的生活的人们起来反对历代先知的宣传。支持和响应先知号召的一般都是那些贫穷受压迫的人民。当然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其本性都响应众先知的号召,只不过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贪婪物质享受,剥夺他人的权利,致使他们的心灵蒙上了一层厚厚的帷幕,看不到真理。然而那些穷人则没有这一障碍,正如色勒曼所说:“负担轻者得救了。”此外那些穷人在物质方面没有得到一定的享受,便期望在精神方面得到更多的享受。正因为此,我们看到追随先知的大多数是贫穷阶级。但是先知有时也从那些富贵阶层寻找到支持者,并鼓励他们反对那些欺压人民、过着奢侈生活的富豪阶层。当然在穷人中也有一些保守陈风陋俗的人,他们受到他人的煽动而与先知的敌人们一道反对先知的宣传。《古兰经》并没有把法老和苏福扬大力维护当时的肮脏的偶像崇拜和利用愚昧的信仰反对先知穆萨和穆罕默德的宣传的卑鄙行为说成是他们所处的阶级导致的,是这一阶级的必然产物。而是《古兰经》认为,这些富豪阶级虽然他们强烈反对先知,而内心却知道先知的号召的确是真理,只不过是害怕自己的物质利益和地位遭到损失,才煽动人们起来反对先知。对此《古兰经》说:“ 他们内心承认那些迹象,但他们为不义和傲慢而否认它。”也就是说他们口头上竭力反对先知而内心却承认先知的号召是真理。换言之,他们反对先知是违背良心的。

有些人以为,《古兰经》接受历史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这的确犯了一个特大的错误。关于这一问题我们已在《社会与历史》一书中进行详细的研究,这一观点既不符合历史事实,也不符合科学。

总之,信仰世界来自多个本源是属以物配主,与之相对的是认主独一,《古兰经》用“冲突”的证据论证了安拉的独一。《古兰经》说:“除安拉外,假若天地间还有许多神明,那么天地必定破坏了。”

多神信仰是伊斯兰坚决反对的。

二、在创造方面的以物配主

有一些民族承认安拉是独一的,也认为安拉是世界的创造者,但在创造方面却以物配主,他们说世间的“坏与恶”非安拉所造,而是安拉的被造物创造的。上面所述是在创造和行为方面以物配主,与之相对的是创造的独一。伊斯兰教反对在创造方面以物配主,并不饶恕持有此信仰的人的罪过。当然在创造方面的以物配主本身也有等级和轻重之分。虽在创造方面以物配主,但不太严重者,没有脱离伊斯兰教。

三、德性方面以物配主

由于这一问题非常深奥,不在一般的人们中间提出。德行方面以物配主多半是那些哲学家们对安拉的德性没有更进一步地深思而产生的。伊斯兰教义学派阿什尔里派就犯有这一错误,当然德性方面以物配主是属轻微的以物配主,不会导致脱离伊斯兰。

四、在崇拜方面以物配主

有一些民族崇拜石头、铁、动物、星辰、太阳、树和海等。这一信仰世界各地都可见到。这是在崇拜方面以物配主,与之相对的是崇拜独一的安拉。

前几种以物配主是观点方面的,与人的认识有关,是一种虚假的认识。最后一种以物配主是行为以物配主,与人的行为有关,是属一种虚假的行为。

当然行为以物配主本身也有许多等级之分,其最严重者能使人脱离伊斯兰教,这种以物配主也叫最大的以物配主。其中也有一些轻微的行为以物配主,这种行为虽然不会导致脱离伊斯兰教,但伊斯兰教与之进行坚强的斗争。有些以物配主微乎胜微,难于辨别,尊贵的使者曾说:“以物配主比黑夜藏在乱石中的蚂蚁还难于觉察,其最微者是喜欢做一点行亏的事,把公正视作敌人。所谓宗教,乃为主而怒,为主而爱。安拉说:若你们喜爱安拉就当遵从我(从安拉那里带来)的命令,这样安拉就喜欢你们了。”

伊斯兰把所有的拜欲主义、拜金主义、个人崇拜、地位崇拜等都视作以物配主。《古兰经》在穆萨与法老的故事中把法老对以色列的后裔的专横统治看作是对他们的奴役,因此穆萨这样回答法老说:“你责备我忘恩,你所谓的恩是你曾奴役以色列的后裔。”也就是说,你把以色列的后裔作为自己的奴隶看待,而你却责备我忘却你的养育之恩。很明显,在这里以色列的后裔并没有崇拜法老,实际上也不是法老的奴仆,而仅仅是受到法老的专横统治,正如法老自己述说自己的统治者那样:“我们确是统治他们的。”在另一个地方法老说:“他两(穆萨与哈伦)的族人是我们的奴隶。”在这节经文中,“我们的”充分证明并不是指以色列的后裔崇拜法老,因为假设以色列的后裔被强迫崇拜法老,那么他们一定会在行为方面体现出来。在这里法老及其首领强加给以色列后裔的是强制性的服从,而非崇拜。

伊玛目阿里在一段演讲中,在解释法老暴虐统治以色列的后裔时,这样说:“法老把他们纳作奴隶。”随后伊玛目阿里又解释了这里奴隶的意思,他说:“法老严厉惩治他们,让他们饮苦水,使他们在卑贱中挣扎,强制性地统治他们,让他们找不到拒绝和防卫的办法。”

下面这节经文告诉我们,安拉许诺让穆民替他治理世界,这节经文说:“安拉应许你们中信道而且行善的者说:他必使他们代他治理大地,正如他使在他之前逝去这代他治理大地一样;他必为他们而巩固他所为他们嘉纳的宗教;他必以平安代替他们的恐怖。 他们崇拜我而不以任何物配我。此后凡不信道的,都是罪人。”

在这节经文中“他们崇拜我而不以任何物配我”充分说明,当“安拉的社会”建立时,其统治者是信仰安拉的人,人们已从暴虐的统治中拯救了出来,只虔诚地崇拜独一的安拉,不以任何物配他。

从上述我们得知,在《古兰经》中,服从代有一定的崇拜色彩,如果我们顺从安拉就等于崇拜安拉,如果我们顺从安拉之外的其事物,就等于以物配主。

认主独一与以物配主的分水岭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