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社会学家葛斯塔夫.勒本博士在其《阿拉伯人的文明》一书中说:“《古兰经》中的道德原理远远高于其他宗教经典的内容。“他的这个结论是在全面阅读了《古兰经》,并了解了其中关于道德的论叙之后得出的。
《古兰经》所倡导的各种美德
(一)守正自洁
在宗教学家看来,现实生活中,人类总是处于善恶两种范畴的争夺之中,往往因某种内在动机和外部影响,不是向善就是趋恶。宗教的重要目的则是通过说明邪恶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使人警惕,不被邪恶所诱惑,并劝导陷入罪恶渊薮的人应走上正路,而达到秉公无邪。守正是人类道德发展的要求,这一思想在一个民族当中一旦形成风气,这个民族必然兴旺发达,其社会必然和平安定。一个人如果没有守正的愿望,向善的思想就会淡薄,从而很容易掉入罪恶的泥沼。因而伊斯兰教特别重视守正这一思想,它以令人神往和感人肺腑的辞章号召人们这样做,并给守正的人们预许以巨大的报酬和今后两世完美的归宿。《古兰经》说:
凡说过“我们的主是真主”,然后遵循正道者,众天神将来临他们,说“你们不要恐惧,不要忧愁,你们应当为你们被预许的乐园而高兴。在今世和后世,我们都是你们的保护者,你们在乐园享受你们所要求的一切。那是至仁至慈的主所赐的宴席。”(41:30-32)
“说过‘我们的主是真主’,然后遵守正道的人们,将来没有恐惧,也不忧愁。”(46:13)
指出,守正不移的人们,他们既不怕复生日的刑罚,也不担心自己身后留下的一切。曾经有一个人来见穆罕默德,要求授予他一个嘱告,穆罕默德就用这样一句简明扼要的话回答他:“你说:‘我信仰真主了’你再守正不移。”
和守正不移相一致的另一美德是“正己”。沉溺于不义和罪恶,常常给个人和社会带来最坏的后果。因而《古兰经》告诫自正其身而又治理社会的人们:
谁在不义之后悔罪自新,真主必赦宥谁,真主确是至赦的,确是至慈的。(5:39)
阿丹的子孙啊!如果你们同族中的使者对你们讲叙我的迹象,那末,凡敬畏而且修身者,将来都没有恐惧,也不忧愁。(7:35)
同守正含义切合的又一美德就是“自洁”。所谓“自洁”就是洗涤污垢、克服、缺点把自己置于美好高尚的境地、享受到应有的尊严。《古兰经》敦促人们要自洁其身。告诉这样的人将获得成功。《古兰经》说:
有教养的人确已成功。(87:14)
《古兰经》还指出纯洁者必自受其益,因而要人关心这一问题。
洗涤身心者,只为自己而洗涤。真主是唯一的归宿。(35:18)
指出守正、正己自洁能为陷入罪恶的人们打开希望之门,使他们转向一种比较优美的人生,消除他们的失望情绪。如果这种思想在他们的心灵中占有位置,邪恶的因素对他们就无能为力了。
(二)行善
人们往往把“施恩于人”解释为“行善”,阿拉伯语叫“伊哈桑尼”,但是“伊哈桑尼”比“施恩”更为广泛。如果翻阅一下阿拉伯语的字典,就会发现” 伊哈桑尼”意为干好事,是同做坏事相对而言的,而善行则是指一切美好的行为。善行包括各种善的和能够提高人类价值、矫正人类心灵的一切行为。
“命人做好,止人做歹”,这是《古兰经》主要的一个主张和伦理主张,《古兰经》常常把归信真主及信道并列为伊斯兰教对人们的两项主要教诲。有趣的是,《古兰经》很少用穆斯林、信士这些字眼称伊斯兰教的信仰者,而是多处称作“信道而且行善的人”。“归信真主而且行善者”。不仅如此,在《古兰经》的伦理道德思想中,行善与否是直接与人们能否获得两世的幸福相关的,也关系着人们能否得到真主的喜爱。《古兰经》说:
真主的确喜爱行善的人。(25:195)
真主的慈恩是临近行善的。(7:56)
自愿行善者,必获更多的善报。(2:184)
当然,《古兰经》的主张行善和顺从一样,是一种有前提的伦理道德行为,这个前提就是要以信仰真主为基础。《古兰经》说: 不信主者,他们的善功比如一堆灰……(11:18)
此外,《古兰经》认为善功还能消除罪恶: 你当在白昼的两端和初更的时候谨守拜功,善行必能消除恶行。这是对于能觉悟者的教诲。(11:114)
《古兰经》曾经解释善行应是人类的义务,人类应象真主施恩于人类似的,将这恩惠施之于众生。《古兰经》解释善行会给行善者带来好处时说: 如果你们行善,那末,你们是为自己行善,如果你们作恶,那末,你们是为自己作恶。(17:7)
同时,《古兰经》为提高行善者的地位,将行善与对真主的忠诚相提并论,说这是一个虔诚者应有的最高德行。《古兰经》说: 全体归顺真主,且乐善好施,并遵守崇正的易卜拉欣的宗教的人,宗教方面,有谁比他更优美呢?(4:125) 诚心归顺真主而且行善事者,确已把握住坚固的把柄。(31:22)
行一件善事的人,将得十倍的报酬。(6:160)
行善的人将获得更佳的报酬,在那日,他们将免于恐怖。(27:89)
《古兰经》提到的善行的表现有:在夜间力行拜功,在末夜祈求主的饶恕,而且从自己的钱财拿出一部分来解决乞求者和不幸者的急需,使他们的情况得以改善。《古兰经》说: 敬畏的人们必定在许多乐园中,在许多泉源畔,接受他们的主所赏赐的。他们在生前确是行善的,他们在夜间只稍稍睡一下,他们在黎明时向主求恕,他们的财产中有乞丐和贫民的权利。(51:15-19)
第二,为真主之道 而奋斗,或者出力或者出钱。《古兰经》说: 为我而奋斗的人,我必定指引他们我的道路,真主确是和善人一起的。(29:69)
第三,遵循先知穆罕默德所传的宗教—伊斯兰教。《古兰经》说:
传达实言的和承认实言的,这些人确是敬畏的,在他们的主那里,他们得享受他们欲享受的幸福。那是对行善者的报酬。(39:33-34)
所谓“传达实言的”意指穆罕默德,“承认实言的”就是那些信先知.使命并是他的道路的追随者。
第四,恕人。《古兰经》说: ……你当饶恕他们,原谅他们。真主确是喜爱行善者的。(5:13)
第五,忍耐。《古兰经》说: 你当坚忍,因为真主必不使行善者徒劳无功。(11:115)
由此可见,《古兰经》是鼓励人行善的,上述各节经文都以许给行善者的最高精神理想而结尾。这是因行善者都具有敏锐的感情和鲜活的良知。行善者也许会遭到周围人们的反对和不信,甚至受到他们的虐待,然而,他们《古兰经》的训诫中很快会得到慰藉,并以获得真主的喜悦而感到鼓舞,并减轻自己遭受的苦楚。所以,《古兰经》的训诫能给行善者一种精神力量,使他们脚步坚定,心怀坦然。善行需要行善者作出牺牲和跟自我作斗争,需要不屈服于令人为恶的欲望,防止随私欲之波,逐恶念之流。《古兰经》鼓励行善时极力阐明善行的高贵及其报偿,以影响和控制人的心灵,使行善的愿望成为人的本性。
善行应施于何人,《古兰经》将一些人列为优先施善的对象。首先是父母双亲,因为父母对子女来说的,确是有恩德的。《古兰经》劝人向双亲行善,并且规定了对待双亲的态度和礼仪: 你的主曾下令说:你们应当只崇拜他,应当孝敬父母。如果他们中的一人或者两人在你的堂前达到老迈,那么,你不要对他俩说:“呸!”不要呵斥他们,你应当对他俩说有礼貌的话。你应当必恭必敬的服侍他俩,你应当说:“我的主啊!求你怜悯他俩,就象我年幼时他俩养育我一样。”(17:23-24)
《古兰经》还将那些同自己有亲属、邻里关系的人和孤苦无依的人,列为施恩的对象,并成为一种义务:
你们当崇拜真主,不要以任物配他,当孝敬父母,当优待亲戚,当怜恤孤儿,当救济贫民,当亲爱近邻、远邻和伴侣,当款待旅客,当宽待奴仆。真主的确不喜欢傲慢、矜夸的人。(4:36)
这段经文概括了各种施善的对象,其中包括:父母亲属(包括兄弟叔伯、舅姨和他们的子女、近邻和远邻、同伴或旅伴、或同学,同事等,还包括“旅客”——即中途中断了旅资的旅行者,“手下的人”(在过去就是被人占有的奴隶)。以上说明,《古兰经》所包括的行善就是人类为了实现和平及社会成员之间的相爱而渴求达到的目的。这种品德,一旦在人们中间占据主导地位,那么,人类社会将会受到善行的普遍荫泽。
(三)宽恕
宽恕,只有明智的人能忍受他人无端的伤害的伟大心灵才能具有这一品德。《古兰经》中不少地方提出恕人这一品德。比如: 如果你们饶恕他们,原谅他们,赦宥他们,[真主就赦宥你们],因为真主是至赦的,确是至慈的。(64:14)
《古兰经》号召人们以善对待他人的罪行,消除人们之间的仇视,而代之以和睦。为此,《古兰经》明确指出: 善恶不是一样的,你应当以最优美的品行去对付恶劣的品行,那么,与你为仇者,忽然间变得亲如密友。(64:14)
当然,《古兰经》也指出对于那些恶人、恶行,也要进行有必要的斗争。既然有些人有侵犯他人的天性,伊斯兰教就规定了制止这种人坠入迷误的办法,那就是不过分、不行亏的以其人之道还治于其人之身。《古兰经》说: 如果你们要报复,就应当依照你们所受的伤害而报复。如果你们容忍,那对于容忍者是 更好的。(16:126)
(四)诚实
对于保证一个社会的安定及其成员之间的团结来说,没有一种品德比诚实显得更为重要,因此诚实被认为是社会的基本美德之一。《古兰经》要求信士们说:“信士们啊!你们应当敬畏真主,应当说真话。”(33:70)并指出说真话导人于善,导人于天国。
责任感是诚实的一种表现,是一个社会维持并从而获得安宁的重要支柱之一。因而伊斯兰教主张自己的信徒应该具有这样的美德。《古兰经》在述及信徒们的标准时说: 他们是尊重自己所受的信托和自己所缔的盟约的。(23:8)
言而有信是诚实的又一种表现,具备这种美德的人将在生活中获得成功。《古兰经》提倡这种美德,它通过赞美先知易斯玛仪的口吻说: 你应当在这部经典中提及易斯玛仪,他确实是重承诺的,他是使者,又是先知。(19:54)
由于诚实对社会十分必要,因而《古兰经》对此丝毫未疏忽,而是将他和那些能够提高人类集体意识、助其摆脱有损这个集体存在的各种弊端的美德同样加以提倡。
(五)公正
伊斯兰教的理想之一,就是责成其信徒要丢掉一切与自身有关的考虑,主持人世间的公道。《古兰经》说:
信道的人们啊!你们当维护公道,当为真主而作证,即使不利于你们自身,和父母和至亲。无论被证的人,是富裕的,还是贫穷的,你们应当秉公作证,真主是最善于关切富翁和贫民的。你们不要顺从私欲,以至偏私。如果你们歪曲事实,或拒绝作证,那么,真主确是彻知你们的行为的。(4:135)
不仅如此,《古兰经》还命令穆斯林即使对自己不喜欢的人也要遵行公正这一原则。真主说: 信道的人们啊!你们当尽忠报主,当秉公作证,你们绝不能因为怨恨一伙人而不公道,你们当公道,公道是最近于敬畏的。你们当敬畏真主,真主确是彻知你们的行为的。(5:8)
《古兰经》曾多次提及要人主持公道及重视其事,如:“你们替众人判决的时候要秉公判决。”(4:58)《古兰经》还命令人说话要坚持公正。如:“当你们说话的时候,你们应当公平,即使你们代证的是你们的亲属。”(6:152)《古兰经》还指出真主所以派遣先知就是要实现公正:
我确已派遣我的众使者,去传达我的许多明证,并降示天经和公平。(5:2)
(六)互相合作
精神生活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为善事而合作,把社会生活推向更高更先进的水平,以便造福于人民大众。《古兰经》是十分重视人们之间的互相合作的。《古兰经》说: 你们当为正义和敬畏互助,不要为罪恶和横暴互助。(5:2)
《古兰经》要人合作为善和敬畏。善良是一个复义词,包括各种美德和敬畏等内容。其中的意思为惧怕真主,为顺从真主而工作。所以为善事和为敬畏而合作的意思,包括为产生各种好的效果的事业而互相合作的,无论这种事业是后世幸福的媒介,或是推动一个民族前进的手段。此段《古兰经》的下一句是禁止罪恶和侵犯行为。罪恶,字面意思就是干不法之事,包括所有不道德的行为;侵害就是赤裸的行亏。所以罪恶和侵害概括了一切能给予人或社会带来腐败和损失的丑陋行为。仔细推敲这段经文,就可发现《古兰经》不只主张合作,而且将合作限于善事和敬畏,近而要人警惕违抗真主,损害他人的相互勾结。因而伊斯兰教不主张笼统的合作,只主张在造福于自身和他人的范围内结成集体,并给大家带来幸福和安定的那种合作。
(七)舍己救人
舍己救人是历代献身于人类事业的仁人志士的美德,这一美德对于加强社会之间的友爱,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有重大的作用。《古兰经》主张这一高尚美德,并高度赞扬了具有这一美德的人们。《古兰经》说: ……他们虽然有急需,也愿把所有的让给那些教胞。能戒除自身的贪吝者,才是成功的。(59:9)
据说这段经文降示的背景是:有一个人去见穆罕默德,说他突遭窘况。穆罕默德派人到自己妻室处看有什么东西周济他,但发现她们那里空无一物。遂对众信士说: “有谁今夜招待一下这个人?”艾布.塔勒哈应声而说:“我可以招待。”艾布.塔勒哈回到家里,对妻子说:“请你招待真主使者的客人吧。”他的妻子回答说: “啊!我这里除了孩子的晚餐外,别无什么。”艾布.塔勒哈说:“孩子若要吃晚餐,可哄他睡觉,你去将灯熄了,我们为先知的客人忍饥过夜吧。”她照办了。天亮后,那人来到穆罕默德那里,穆罕默德向他说:“真主昨夜称赞艾布.塔勒哈夫妇,为他俩启示了:‘他们虽然有急需,但也愿把自己所有的让给那些教胞’的经文。”这个事例,向那些为人类幸福寻求高尚精神情操的人提供了借鉴。
(八)近贤远恶
有句格言说得好:“知其友必知其人。”所以结交良友被认为是人生的最大幸福之一。有了良友,遇事可以相商,有难可以相帮,忠言和劝导可促人走向真理之路、获得人生的成功。因而不少名人、伟人和在生活道路上成功的人,都将自己成功原因归之于善于选择良师益友的、并能按他们的指导和忠告而行事。《古兰经》主张要选择服从真主、弃绝罪恶的良友,说: 在早晨和晚夕祈祷自己的主而求其好意者,你们应当耐心的和他们在一起,不要藐视他们,而求今世生活的浮华。我使某些人的心忽视我的教训,而顺从自己的欲望。他们的行为是过分的,这种人你们不要顺从他们。(18:28)
命令先知和每个信徒结交那些走在真主正道上的人,也就是心地善良的、忠诚老实、重视亲友、主持公道的人,效法他们,吸取他们的美德,而且不要为取得生活中某些虚伪的利益而弃绝他们去同与他们对立的人们为友。《古兰经》还禁止同那些其心不正的、恣意妄为、行事不公的人相交为友,并在此意义上说: 你应当避开那违背我的教诲,却只欲享今世生活者。(53:29)
你不会发现确信真主和末日的民众,会与违抗真主和使者的人相亲相爱,即使这等人是他们的父亲,或儿子,或兄弟,或亲戚。(58:22)
穆罕默德也曾说:“好友如同带麝香者,恶友如同吹风箱者。带麝香者他可给予你,或卖给你,或者你从他身上闻到香味;而吹风箱者,不是烧着你的衣服,就是给你带来一股臭味。”以上就是伊斯兰教选择好人为友的熏导,目的是借着良友走上正路,免入歧途。
(九)讲究礼节
具有文明传统的民族,都十分重视礼节和良好的习惯。伊斯兰教以满足人的身体和精神的需求为己任,因此没有忽视信徒必须奉行的礼节,而是对它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作了很多具体的规定 《古兰经》提到:
如果你们发现别人家里没有人,你们不要进去,直到你们获得许可。如果有人对你们说:“请转回去!”你们应当立即转回去,这对于你们是更纯洁的。真主是全知你们的行为的。(24:28)
这里指出了访问客人的礼节。《古兰经》指示父辈们要教育子女在三个时间内进入长辈住所时要请求许可:
信士们啊!教你们的奴婢和你们中尚未成丁的儿童,三次向你们请示,晨礼之前,正午脱衣之时,宵礼之后,这是你们三个不防备的时候。除此以外,你们和他们无妨随便往来。(24“:58)
伊斯兰教规定了请求许可和祝安是一个方面,从另一方面还督促人们要答礼,对祝安致敬不回答是一种可鄙的习惯,说明受礼者傲慢看不起人,也容易引起误会。所以,伊斯兰教命令接受致敬者要以更好的言辞回答。《古兰经》说: 有人以祝词祝贺你们的时候,你们应当以更好的祝词祝贺他,或以同样的祝词回答他。(4:86)
《古兰经》没有忽视教育信徒注意道德的任何方面,没有忽视把他们的习俗提高到能为他们带来幸福的程度。
《古兰经》所反对的恶行
(一)顺从私欲
在人生的路途上,每个人都要受到各种愿望和情欲的冲击,有的人在这种情况下,不顾他人而选择了个人的私利,只要能填满自己的欲沟,即使做法何等卑劣,也无所顾忌。人的宗教道德生活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给人们的私欲设置障碍,以防止人顺私欲行事,因为私欲能缭乱人类生活的正常秩序。在正常情况下,人的欲望是有秩序的,它井井有条,保持均衡。但是一个人陷进私欲的樊篱,这种秩序便会受到干扰,遭到破坏。因而《古兰经》称私欲是一种腐蚀剂,它能破坏本应让真理占上风的这个现实社会的正常秩序。它指出:
假如真理顺从他们的私欲,天地万物,必然毁坏。(23:71) 《古兰经》并为充分教育和叮嘱人们而提到了真主对达伍德说的话:
达伍德啊!我确已任命你为大地上的代治者,你当替人们秉公判决,不要顺从私欲,以免私欲另你偏离真主的大道;叛离真主的打道者,将因忘却清算之日而受严厉的刑罚。(38:26) 指出,惧怕真主而又同私欲进行斗争是不偏离真理打道、不步入迷途的保证,特别是这种心理的斗争是在一种宗教的气氛中并希求得到真主赏赐的时候。
(二)傲慢自大
傲慢自大是一种恶行,它能在社会成员之间散播分裂和敌视是种子,从而破坏他们之间的合作和友谊。《古兰经》说: 我将使那些在地方上妄自尊大的人离弃我的的迹象,即使他们看见一些迹象,他们也不信它;如果他们看见正道,他们不把他当作道路;如果他们看见邪道,他们把它当作道路。这是因为他们不信我的迹象,而且忽视它。(7:146)
《古兰经》还告诉我们,妄自尊大的人是最反对响应先知和新思想。因而《古兰经》一再禁止妄自尊大者: 你不要骄傲自满的在大地上行走,你决不能把大地踏穿,决不能和山比高。(17:37)
(三)饮酒和赌博
伊斯兰教禁止饮酒和赌博等一切不良行为。《古兰经》关于禁止饮酒和赌博时曾说:
[ 信道的人们啊!饮酒和赌博拜像和求签,只是恶魔的行为,故当远离,以便你们成功。恶魔惟愿饮酒和赌博而互相仇视,并且阻止你们纪念真主,和谨守拜功。你们将戒除[饮酒和赌博]吗?(5:90-91)
这段经文包涵着颇有意义的教训:《古兰经》称饮酒和赌博为卑劣的行为、魔鬼的勾当,因其会产生不少的恶果和罪过。最后饮酒和赌博会阻碍人记念真主和力行拜功,而记念真主和力行拜功是伊斯兰教精神之所在。所以《古兰经》说: 信道的人们啊!饮酒和赌博、拜像和求签,只是一种秽行,只是恶魔的行为,故当远离,以便你们成功。(5:90)
伊斯兰教禁酒并对醉者规定了处罚,在这点上它比那些无此规定的宗教要高出一筹。禁止 饮酒和赌博和赌博给人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凭证:伊斯兰教是一个注意道德的宗教,它禁止一切有害于、有碍于人们正当活动的行为,同时它还说明了禁止的原因。
(四)淫乱
《古兰经》严禁淫乱,并认为淫乱是一种丑陋的下流行为,要穆斯林深恶远之。〈古兰经〉说: 你们不要接近私通,因为私通确是下流的事,这行径真恶劣。(17:32)
伊斯兰教为杜绝淫乱对这种行为规定了严厉的刑罚,就是: 淫妇和奸夫,你们应当各打一百鞭。你们不要为怜悯他俩而减免真主的刑罚。如果你们确信真主和末日。叫一伙信士,监视他俩的受刑。(24:2)
据注解〈古兰经〉的经典解释这段经文是对未婚男女而言。至于已婚男女如犯奸情,经过调查在有确凿证据和供认无误的情况下,则用乱石砸死,因穆罕默德说过: “除了因下列事之一,不能流任何穆斯林之血:信教后叛教,已婚而又作奸犯科和无故杀人。“伊斯兰教之所以如此规定,是因为伊斯兰教认为没有刑罚的威力,道德就不会被尊重,道德的原则就不会被实现,那些为非成性、心灵丑陋的人就不能解除作恶。
(五)谎言及其他
《古兰经》说: 真主必不引导过分的常常说谎言者。(40:28)
真主必定不引导说谎者、孤恩者。(39:3)
它还恐吓说谎者复生日要受痛苦的刑罚:
你们对于自己所叙述的事,不要妄言:“这是合法的,这是非法的。“以致你们假借真主的名誉而造谣。假借真主的名义造谣者必不成功。[他们只得]到一点享受,而他们将受痛苦的刑罚。(16:116-117)
谎言可列为下列几项:
(一)不忠诚
。不忠诚是最坏的一种说谎,人若常常表现为不忠诚,危害将直接波及民族的其他成员,如进一步扩散,则这个民族将有被破坏、被搞乱的危险。因而伊斯兰教不允许信徒们有不忠诚的行为。《古兰经》说: 信道的人们啊!你们不要背叛真主和使者,不要明知故犯地不忠于你们所受得信托。(8:27)真主不诱导不忠者的诡计。(12:52) 真主的确不喜爱奸诈的犯罪者。(4:107)
(二)爽约
爽约是令人厌恶的表现之一,爽约会夺去相互的友谊,白白浪费他人的时间,给别人以虚假的希望等好处,因而穆罕默德称爽约是伪君子的行为,伪君子的表现有三种:“说话便撒谎,结约便失信,受人所托便隐瞒不交。”
(三)作伪证
。作伪证是一种欺骗行为,由此而产生很坏的恶果和问题,甚至导致污蔑人格、制造混乱、错伤人命,因而伊斯兰教把这一恶行的罪过与被认为万恶之首的给真主立配偶相提并论。《古兰经》指出: 他们不做假见证,他们听到恶言的时候谦逊地走开。(25:72)
(四)诬蔑
所谓诬蔑,一般是指对一个人的人身报复有困难时,采取对起声誉或事业的报复。这种报复常常是针对正直的人们进行的,从而造成诸多伤害和灾难。因此伊斯兰教对此加以禁止并教人谨防这种恶行。《古兰经》针对“诬蔑”这一恶行给信士们提出尖锐的警告,《古兰经》说:
信道的人们啊!如果一个恶人报告你们一个消息,你们应当弄清楚,以免你们无知地伤害他人,到头来悔恨自己的行为。(49:6)
告诫人们在弄清楚消息的真假、证实传信者的行迹之前,不要轻易地按他人的传言办事,以免由于无知和听信伪情而误伤好人,从而对自己的草率行为追悔莫及。
(五)谗言
拨弄是非会伤害他人。这种行为是一种病态心理,似乎他除了看到人们相互仇视和对立外便无所事事。《古兰经》在这方面指示穆斯林群众:
你不要顺从每个妄誓的、卑贱的、说谎的、进谗的、吝啬的、过分的、犯罪的、粗鄙而且是私生子的人。(68:10-13)
在人们之间用谗言挑拨是非会破坏人们之间的正常关系,因此不许相信和顺从这种人。
(六)嘲笑讽刺
《古兰经》的宗旨之一就是维护集体的一致、尊重他人、传播友谊、消除分裂敌视的各种因由。《古兰经》明确指出:
信道的人们啊!你们中的男子,不要互相嘲笑;被嘲笑者,或许胜过嘲笑者。你们不要互相诽谤,不要以诨名相称,信道后再以诨名相称,这称呼真恶劣!未悔罪者,是不义的。(49:11)
要求信徒们要尊重他人,维护他人的名誉、尊严和感情。《古兰经》禁止当众提及他人的缺陷回诽谤其人格。因为这也是引起社会成员之间仇视的原因之一。它认为穆斯林信士们应犹如一人,不应相互诽谤。如有人责怪自己的穆斯林兄弟,等于责怪自己。《古兰经》还多次指出,凡是这种不道德做法而未悔改的人都是自亏其身者,因为他们是在使自己遭受真主的恼怒和惩罚。
(七)恶意猜探,背后非议
为了达到尊重他人的目的,《古兰经》还告诉人们:
信道的人们啊!你们应当远离许多猜疑,确是罪过。你们不要互相刺探,不要互相背毁,难道你们中有人喜欢吃他的已死的教胞的肉?你们是厌恶那种行为的。你们应当敬畏真主,真主确是至赦的,确实至慈的。(49:12)
伊斯兰教禁止对穆斯林信徒进行刺探,寻找他们的隐私而加以扩散,因为这样做只会促使刺探者去做与己无关又毫无益处的事,除引起别人的仇恨外,别无任何裨益。至于政府司法部门为了追踪扰乱社会的坏分子而派出的密探则不属于上述经文的范围,因为其禁止的是一切引起社会成员之间的对立的行为。《古兰经》禁止背后非议,所谓背后非议,是指对不在场的穆斯林兄弟提及他不愿提及的事,不管提及的方式是明言或者是暗示,或者是用手势或者其他象征性的,不论提及的是有关他人的宗教信仰、世俗、性格或者道德方面的任何方面,均属不可。因这样会引起误会,造成隔阂。伊斯兰教对这种背后非议深恶痛绝,甚至把这种人贬为“吃他的死的教胞的肉”。
(八)妒忌
妒忌是道德卑劣的一种表现,是贻害于人、使人的生活遭到困扰的丑陋行为。妒忌人者往往希望他人不幸或倒霉。但实际上遭受不幸的,是妒忌者本身。因为他不是从别人所得的好事中得到欢愉,而是从别人所得到的好事中受到折磨。因此《古兰经》禁止妒忌说: 真主使他们互相超越,你们当安分守己;不要妄冀非分;男人将因他们的行为而受报酬,妇女也将因她们自己的行为而受报酬;你们应当祈求真主把他的恩惠赏赐你们。真主确是全知万物的。(4:32)
《古兰经》在要人们对妒忌者的嫉妒祈求真主予以保护时说:
你说:我求庇于曙光的主,免遭他所创造者的毒害;免遭吹破坚决的主意者的毒害;免遭嫉妒者嫉妒时的毒害。(113:1-5)
同时,《古兰经》要求人们以宽阔的心胸对待那些嫉妒者: 信奉天经的人中,有许多人惟愿使你们在继信道之后变成不信道者,这是因为他们在真理既明以后嫉视你们的缘故。但你们应当饶恕他们,原谅他们,直到真主发布命令。真主对于万事确是全能的。(2:109)
既要防范嫉妒人者,又要对人不嫉妒,这是伊斯兰教的原则。
“他们信道,他们的心境因记忆真主而安静,真的,一切心境因记忆真主而安静。”
——《古兰经》13:28
|